发布时间:2023-07-09浏览次数:284
距离你上次吃完一整个月饼过去多久了?
不知从哪年中秋节开始,月饼商家们“卷”起来了。从传统的五仁、豆沙,到如今的黑松露牛肉、芥末蟹柳,新花样、新口味月饼层出不穷。
面对月饼厂商的用力“讨好”,网友们却感叹“终不似少年游”:“再也吃不下一个完整的月饼了!”
细数缘由,大致有三。
知乎答主@子菲说:
如果商家能制作一些复古月饼、用旧时包装的话,或能让人们找到儿时的味道。
现在的月饼只能吃八分之一,里面太甜了,像是放了满满的甜味剂。
反倒是小时候传统的月饼,里面混杂着芝麻、花生、冬瓜糖等馅。手工制作的面皮,快烤熟时均匀地撒一点白芝麻,烤制出来的月饼脆香脆香的。
把它掰开两半,侧面的月饼皮层峦叠嶂,丝丝分明,层层分明,看起来更有食欲,吃起来都是唇齿留香。
我们在乡村,节日气息浓厚。这里手工制作的月饼嘎嘣脆,孩子吃的时候都特意说,“你靠近我的嘴巴,听我嘴里有什么声音?”
哈哈,原来就是脆脆饼皮的声音。
吃不下的月饼,回不去的家乡,是我们的乡愁。
小时候的月饼,没有现在这么精致、花哨,但却有一种特别的味道。是家的味道,是亲情的味道,是童年的味道。每当咬一口月饼,就仿佛能感受到家的温暖,能听到妈妈的叮嘱,能看到爸爸的笑容,能回到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
然而,随着时间流逝,我们渐渐长大,离开故乡,来到大城市。现在的月饼,外形精致,口感丰富,种类繁多,但却兴致缺缺,吃不下。
可能是因为现在的月饼太过精致,失去了那种原始的味道,也可能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大城市的繁华,失去了对家乡的思念。
知乎食品安全话题下优秀答主@明非:
一块广式月饼,基本上自由糖(不超过5%能量)已经超标,脂肪快达到日需量一半。这些对身体负担很重。
知乎答主@嫏嬛·印象:
一整块月饼还是非常考验胰岛的。
小时候挺喜欢吃月饼,那会儿可能也没吃过啥好的,身体里缺油缺糖。也可能是年龄小,一天吃好几个也没啥事。
现在根本不敢多吃,月饼一个分四块都算我倔强了。
知乎答主@andleft:
除非研发出零糖零油的月饼,否则一口也不吃。
月饼这种极致的糖油混合物,又难吃又不健康。总不能为了个传统节日,拿自己的三高开玩笑吧。
知乎食品领域答主@钱程:
知乎食品领域答主@钱程此前对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表示,一块较大的月饼的热量可以轻松达到500大卡,而一般成年人一天能量摄入大概在1800~2000大卡左右,一个月饼所提供的热量已经等于或超过一顿正餐的需要了。
知乎答主@大白兔AD钙奶:
建议将月饼本身与送礼用的花哨包装区分开来。
月饼是月饼,包装单独购买。买给自己吃的月饼只要实惠又好吃就可以了。
知乎答主@温甜甜圈:
期待月饼出现拼单付款。
不要老是准备一些月饼礼盒,自己吃要什么礼盒?可以出些散称月饼。
月饼在线上买确实很便宜,那线下可以便宜一些。很多人买不了那么多月饼,但如果买的多还有优惠,那可以大家拼着一起买。
知乎答主@晓玉-xiaoyu:
还是传统一点,做传统食物更能过好传统节日,守住老传统。
对于现在商家为了迎合年轻人而开发的新品月饼,本人并不喜欢,不仅没了传统韵味,反而给人一种像是在包不同馅料的包子的感觉。
虽说年轻一代有开创精神,但在传统节日上还是觉得用传统食品比较好,不要搞什么花活。浪费了很多食材和时间,做出的东西华而不实,失去了传统节日的氛围感。
建议少糖、内馅粗糙、厚皮、保质期短。
少糖:咬一小口就齁甜的月饼,浅尝一口感觉都要螺旋升天。
内馅粗糙:传统手工馅料没有那么细腻,吃起来有种古朴的粗糙感。现在机器流水线上出来的馅料,各种细腻,各种精致。
厚皮:皮还是可以吃,至少比齁甜的馅料容易吞,所以希望皮可以厚一点。
保质期短:希望不要放那么多防腐剂、添加剂。自己手工炒制的馅料做成月饼,不放防腐剂的情况下,密封好,保质期能在5天到15天左右。这个保质期就不错,因为节日过后也不怎么吃了。
知乎答主@仙灵女巫伊芙琳:
本质上是一代人消费习惯的变迁。
其实月饼之前最大的卖点不是口味好不好吃而是送礼够不够档次。
而在“90后”逐渐成为消费主体后,月饼正在从礼品通货转向自用市场,也从传统商超渠道转为互联网渠道。
像原来五仁、黑芝麻、枣泥等老式月饼,由于送礼不适合导致越来越少。月饼厂家为了增加附加值,馅料逐渐转为用广式月饼中的蛋黄、奶黄、流心等以彰显成本的提升。包装一年更比一年“卷”,从而产生了很多天价月饼与过度包装。
建议可以将月饼做得更小一点,会更适合一个人吃。对于“70后”“80后”消费群体,还是可以做一些礼盒,建议做一些养生月饼、低糖月饼,以提高产品附加值。 【编辑:刘阳禾】
中新网10月3日电(陈彩霞) 瑞典皇家科学院3日宣布,将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皮埃尔·阿戈斯蒂尼 (Pierre Agostini)、费伦茨·克劳斯 (Ferenc Krausz) 和安妮·卢利尔 (Anne L’Huillier),以表彰“为研究物质中的电子动力学而产生阿秒光脉冲的实验方法”。
图片来源:诺贝尔奖官网
翻开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奖史,如同打开了人类探索未知之旅。在122年的历史长河中,预测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发明半导体成像器件、发现太阳系外行星……一项项突破性研究,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未来。
宇宙探索屡现“高光时刻”
物理学视角丰富对世界的认知
百年前,物理学曾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学科,也是1895年瑞典著名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要求设立五大奖项的遗嘱中,最先被提到的领域。
“在19世纪末,许多人认为物理学是最重要的科学,也许诺贝尔也是这样认为的。他自己的研究也与物理学密切相关。”诺贝尔奖官网这样介绍道。
世界庞大而玄妙。从足下土地到头顶星空,物理学领域的探索者们,一直致力于丰富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揭开未知的神秘面纱。
宇宙的本质是什么?虫洞穿梭宇宙,乘坐飞船探寻新家园……科幻片中天马行空的想象,也引来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对这一领域的青睐。
2020年的获奖研究,就关乎“宇宙最黑暗的秘密”。英国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用数学方法论证了黑洞可以形成。据介绍,在黑洞的核心隐藏着一个奇点,它的时空曲率无穷大,密度也趋于无限大。一旦物质开始坍缩,就没有什么能阻止坍缩的继续,所有物质只能沿一个方向走向奇点。而这是一条通往时间尽头的“单行道”。
2019年,来自瑞士的米歇尔•马约尔和迪迪埃•奎洛兹则因首次发现太阳系外行星获奖。有人认为,这一发现堪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点燃了系外行星探索的“星星之火”,也引发了一场天文学革命。此后,科学家在银河系中又发现了逾4000颗行星。
再加上2015年的中微子振荡、2017年的引力波,过去几年,科学家们对天体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已多次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们与诺奖擦肩而过
“10月的第一个星期,全世界的目光都将聚焦在科学上,这是好事。但紧接而至的将是争议,每年都不例外。”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一位微生物学家卡萨德瓦尔曾如是说。
关于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争议”,其中最“出名”的便是美籍德裔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虽然1921年,爱因斯坦因光电效应研究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但他被称为“21世纪最伟大理论”,甚至动摇了牛顿物理学理论基础的相对论,却在验证过程中出现曲折,屡遭质疑,导致这一颠覆性研究无缘诺奖。
同样折戟诺奖的,还有英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威廉•霍金。理论物理学家想要获得诺贝尔奖,必须让自己的理论被实验证实。可惜的是,霍金的黑洞辐射理论直到他去世为止,也没能等到被实验验证的那一天。
资料图:斯蒂芬·威廉·霍金。
宇宙膨胀发现者、美国天文学家爱德温•哈勃数十年无缘诺奖一事,也让人颇为遗憾。这位美国天文学家建立了哈勃定律,被认为是宇宙膨胀的有力证据,其也被称为“星系天文学之父”。一心想拿下诺贝尔奖的哈勃等了数十年,却在1953年因脑血栓发作猝然离世,未能获奖。
数说诺贝尔物理学奖
6位华人科学家斩获殊荣
截至2022年,共有222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其中,美国科学家约翰•巴丁是唯一曾在1956年和1972年,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奖者。
在物理学奖历年得主中,有人登顶时已是耄耋之年,也有人获奖时不到而立。诺贝尔物理学奖最年轻的获奖者是英国物理学家劳伦斯•布拉格,1915年因X射线晶体结构的研究获奖,当时他才25岁。
最年长的则是美国物理学家阿瑟•阿什金,2018年因其在光学镊子及其在生物系统中的应用领域所做的研究获奖,当时他已96岁。
百余年来,在诺奖“星光熠熠”的成绩单上,物理学奖是华人拿奖最多的奖项。6位华人获奖科学家:包括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朱棣文、崔琦和高琨。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src="//image1.chinanews.com.cn/cnsupload/big/2019/05-15/4-561/aff53a021273419f9abd0390a22a9d5e.jpg" alt="资料图:杨振宁。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
资料图:杨振宁。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十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他们有哪些主要成就?
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法国科学家阿兰•阿斯佩、美国科学家约翰•克劳泽和奥地利科学家安东•蔡林格,以表彰他们在“纠缠光子实验、验证违反贝尔不等式和开创量子信息科学”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三名科学家。其中,日裔美籍科学家真锅淑郎和德国科学家克劳斯哈塞尔曼因“建立地球气候的物理模型、量化其可变性并可靠地预测全球变暖”的相关研究获奖,意大利科学家乔治帕里西因“发现了从原子到行星尺度的物理系统中无序和波动的相互作用”获奖。
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了三位获奖者,因为“他们发现了宇宙中最奇异的现象之一——黑洞”。英国科学家罗杰彭罗斯因证明黑洞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直接结果而获奖;德国科学家赖因哈德根策尔和美国科学家安德烈娅盖兹因在银河系中央发现超大质量天体而获奖。
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颁发给两个领域的科学家。其中,加拿大裔美国科学家詹姆斯皮布尔斯的获奖理由是他在物理宇宙学领域的理论性发现;而瑞士科学家米歇尔马约尔与瑞士科学家迪迪埃奎洛兹则因“发现了围绕其他类太阳恒星运行的系外行星”获奖。
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美国科学家阿瑟阿什金、法国科学家热拉尔穆鲁及加拿大科学家唐娜斯特里克兰,以表彰其在激光物理学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贡献。
2017年,美国物理学家雷纳韦斯、巴里巴瑞斯和吉普索恩因引力波探测研究获奖。
2016年,英国科学家大卫索利斯、邓肯霍尔丹和迈克尔科斯特利茨,因在理论上发现了物质的拓扑相变和拓扑相而荣获该奖项。
2015年,日本科学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学家亚瑟麦克唐纳共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两人因发现中微子振荡,证明中微子有质量而获奖。
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是日本科学家赤崎勇、日裔美国科学家中村修二及日本科学家天野浩。他们开发了蓝色发光二极管(LED),使节电的高亮度照明器材成为可能,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比利时理论物理学者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两人因预测被称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而获奖。(完)